为了更好的学习先进,向模范看齐,了解、学习学科建设内容,
微小卫星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康国华为大家介绍了测控现场的基本构成、“天巡一号”目前的运行情况,微小卫星中心的建设情况等。“天巡一号”是有学校自筹经费、自主研制的迷你卫星,只有61公斤重,身高还不到1米,腰围刚过2米,看上去就像一个积木玩具。它小归小,但工作起来却不含糊,截止2014年11月,“天巡一号”已在轨正常运行36个月,圆满完成对地成像、姿态机动、特性检测及数据传输等既定试验任务,并于后期将进行卫星完好性评估、可靠性提升及产品化推进等研究。
陈卫东院长与大家分享了“天巡一号”团队的故事:2005年,学校果断作出自筹经费研制卫星的决定, 到2011年11月9日卫星成功发射卫星并运行,一支年轻的研究团队,经历着长期的“611” (每周工作6天,每天11个小时)、甚至“711”的工作制,用他们的智慧、奉献事业的精神和汗水,开创了我校在航天领域的新篇章。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陈院长娓娓道来,让大家肃然起敬;陈卫东谈到了三个不容易:培养一支优秀卓越的团队不容易,项目的实施契合国家的发展不容易,未雨绸缪项目及团队的后续发展不容易;陈卫东表示,要紧紧抓住学校综合改革的契机,瞄准学科发展最高端和学科应用最前沿,进一步完善团队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促进航天学院迈上新台阶。
中心组学习成员与陈卫东院长和康国华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聂东林在总结此次中心组学习活动时指出,我们来到“天巡一号” 测控现场,零距离地接触、了解到了这支团队和他们完成的工作任务,对我们进行了一次丰富的航天学科的科普教育,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甘于清贫、承受寂寞、团结协作、埋头苦干、敢打硬仗、善打硬仗、乐于奉献、持着事业的精神,看到了航天学院发展的“航天梦”,我们要以这支先进模范的团队为榜样,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勤奋工作,协同奋进,努力开创出继续教育事业的新业绩。(余江波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