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奇南昌

发布时间:2013-10-17浏览次数:3620作者:来源:南航继续教育学院责编:供图:审核: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国庆长假期间去江西南昌访友,短短的两天时间,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古城南昌的传奇。来到南昌,人们就会想起临江高峙的地标性建筑——滕王阁,必然要登临这个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江南名楼。如果说登临黄鹤楼,要吟诵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徜徉在岳阳楼上要感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在滕王阁,便少不了吟诵王勃那著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首先奇在《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王勃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奇才,自小就有“神童”之誉。《旧唐书》中说:“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十岁时便精通六经,又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师从长安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黄帝素问》及《难经》。而更在十四岁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遗憾。登上滕王阁,凭栏远望,滔滔的江水流向天际,心中充满无限的怅然……

滕王阁的另一个传奇之处便是它的建造者滕王。这位滕王名叫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看到兄长们的悲惨结局后,作为第二十二子的元婴心中不免怀有一种生于帝王家的怨恨,因此在政治上极为消极颓废,无所作为。在高宗即位后,李元婴又被自己的侄儿李治贬至偏僻的蛮荒之域洪都即现今的南昌。颇有才情的滕王政治上不得志,又一再被贬至远离京都的地方,心中难免郁郁不乐,为了弥补心灵的空虚,他搜刮民财供自己挥霍,声色犬马,为所欲为,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修建了这座歌舞楼阁,滕王阁便是由此而来。虽说滕王的一生政声狼藉,但王勃的一序又使其名声垂远,“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史就是这样吊诡,难以评说,就像当年秦始皇、曾侯乙一样,如若不是他们生前的骄奢淫逸,我们后人又怎能领略到几千年前的中国灿烂文化?如今的滕王阁已不见群山环绕、莺歌燕舞,唯有一江春水承载着今人的思绪流向那水天一色的尽头。

滕王阁的传奇还在于它的饱经沧桑,几十度兴废。滕王阁建成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又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至民国十五(1926)年终毁于战火。销声匿迹六十年后,直到198910月,规模宏大的重建之阁又傲然拔地而起,屹立于赣水之滨。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文字可考的重建重修记录达二十八次之多,普天之下,名楼的兴废恐无出其右者。如此的人文现象,颇耐人寻味。

参观完滕王阁,我们又驱车来到位于南昌市南郊的八大山人纪念馆,这里也流传着南昌另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他叫朱耷,相较于本名,他的别号“八大山人”在中国画界更为人熟知。从我上高中时第一次在课本上见到这个名字,就再也无法将他忘怀。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生于书画世家,耳濡目染,八岁便能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少时能悬腕书米家小楷。明王朝灭亡时他只有十九岁,为了苟全性命不得不更姓易名,从此“八大山人”成了飘蓬之人。带着国破家亡的伤痛,他做过和尚,也做过道士,为了拒绝为清廷效力,佯作疯癫,撕毁道袍,独自走回南昌,从此隐迹。八大山人是中国画界一代宗师,我不懂画,不敢对他的画作妄加评定,但是在他简约的笔触下,我看到了他对故国的情怀和民族的忧愤。他的每一轴画卷都渗透着他孤傲、冷峻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我不得不感叹这样一位奇人,并非为了作画而作画,他的画就是他的血肉,他的字就是他的筋骨,这样的人生又何尝不让人羡慕?

    金秋十月的南昌之行,感受如此传奇,果不虚此行。(秦颇)

 

 

 

分享: